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分卷(89)(1 / 2)





  你想的是最理想的情况,这商税的事情本来就不归我管,我贸然出头就要得罪人了,到时候别说是好名声了,说不定连官位都保不住。

  有朕在,谁敢动你?赵璋虎着脸问。

  我也不能一直靠你啊,人家如果摆出证据来,皇上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执意维护我,那于昏君无异。

  赵璋没想到他会这么想,心里高兴又有些心酸,沈嘉的人品他是信得过的,虽然有些小聪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从来不含煳,这样的人如果被朝廷的尔虞我诈斗没了,那他真得哭死。

  对了,吴大人已经刊印出第一期的报纸了,先给我拿了一份,让我审阅一番,没问题才会送到皇上案前,你要先看看吗?

  赵璋点头,他好奇的很,不知道吴海清会把报纸做成什么模样,沈嘉之前做出的模板他也看过,说实话,他也不是很喜欢,但又觉得沈嘉做的是对的。

  沈嘉去把报纸拿给他看,一共八页纸,每一页都有A4纸大小,因为达不到双面印刷的技术,所以都是印的单面。

  因为是要给皇上过目的,所以这首次印刷的几份报纸用的都是上好的宣纸,用线装订成一个薄薄的小本子,至少一眼看上去比沈嘉当初给他的美观多了。

  再看内容,每一页就一个专题,第一页是朝廷新颁布的政令,包括解读,第二页是文人随笔,写的是关于四书的注解,虽然内容不多,但都是普通学子学不到的精华,第三页是一则故事最后一页就是沈嘉说过的常用字学习,一共十个汉字,每个字的解释和组词组句,看得出来,设计的人非常用心了。

  不知印这样的一份报纸成本几何。赵璋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有些爱不释手,其实每一块的内容都没什么新意,都是他看过的,但把这些不同内容的东西拼凑在一个本子里,看着就有意思多了,看第一页的时候会想快点看完,好看看第二页是什么内容。

  按我之前的做法,一份报纸的成本只要一文钱,销售定价可以定在两文,如果官府准备给点补贴,也可以定一文,吴大人这个肯定不止,估计成本就要两文到三文钱了。

  两三个铜板在赵璋看来都不算钱,可是他也知道民间百姓要拿出两枚铜板买几几张纸都未必乐意,学子们肯定是愿意的,但整张报纸里对他们有用的也就是第一二页,如果是生活拮据的学子,也未必会去买报纸。

  你觉得你之前设计的更好?

  那当然,光是内容就比吴大人这个多了一倍。

  赵璋小声说:但那字也太小了,看着太费眼了。

  沈嘉白了他一眼,一般百姓的视力都是很好的,难道你看不清那样大小的字?他之前还真没注意过赵璋有没有近视的问题,他前些年寒窗苦读的时候都格外注意保护眼睛,就怕近视了配不到眼镜以后要当睁眼瞎。

  看是看得见,就是懒得看,字小又多。

  那样才能节约成本啊。

  赵璋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所以第二天吴大人呈上报纸时,他当朝就提了这个意见,又选定了一款造价便宜的宣纸,然后让吴大人去印刷,第一期先印一千份,看看市场反应再说。

  吴大人后悔没听沈嘉的,看来在揣摩圣意上果然还是宠臣更有优势。

  他回去后重新加了内容,可是加完后并不满意,觉得有些枯燥无味,于是又跑去问沈嘉,这还是第一期,本官就已经不知道该刊登什么内容了,以后每个月一次,本官该怎么办?

  沈嘉笑着说:吴大人可以面向全城征集稿件啊,像您第三页的故事,就可以让大家投稿,被选中的稿子可以付给作者稿费,其他版面也是如此,而且版面内容可以换,今天说一说天气,明天谈一谈美容,后天聊一聊厨艺,只要内容正面,什么都可以刊登的。

  征稿?还要面向所有人?这这也太麻烦了吧?而且一般百姓或者没中举的读书人能有多少才学?他们能写出什么高深的东西来?

  不一定要高深吧,我觉得有可以空出几个版面登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比如游记,比如灵异故事,让北方的百姓知道南方有些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出产什么东西,不也是挺有意思的么知识么?

  沈嘉上辈子的时候,互联网十分发达,但南北差异依旧存在,大家也都会好奇远处的人都是如何生活的,这里就更是如此了,南方人不知道北方冬天会下雪,不知道北方人主食吃什么,这些都太正常了。

  这样的真的可以?

  您试试就知道了,您可以在衙门口设个信箱,让读过报纸的人说一说自己对报纸的想法,集思广益,肯定能越做越好的。

  吴海清朝他点点头,笑着赞道:年轻人的脑子就是转的快,那本官就试试。

  一千份报纸很快就印刷出来了,因为没有插画,印刷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这次用纸选的是最便宜的,摸着比较粗糙,印刷出来的字也只是板正,一点也不好看。

  吴大人看完眼睛都酸了,他算了下时间,发现自己要将一份报纸看完竟然需要一个时辰,他居然不知道自己在这八页纸上刊登了如此多的内容,然后将报纸送了几份给好友,让他们提意见。

  秦掌院是知道报纸这东西的,吴大人问他讨要了一篇他曾经的佳作,放在了第五页的佳作鉴赏中,但整体的报纸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打开后,一股浓郁的墨味飘出来,但他并不讨厌,读书人对墨味都是比较喜欢的,他一口气看完,竟然觉得一点也不阻塞,也没有不耐烦的感觉,就连最后一页那十个常用的字居然也全部看完了,还指出了一个小错误。

  这报纸很好,至少学子们肯定会买的,一千份估计太少了。

  吴大人无奈地说:你知道沈嘉让我印多少份吗?

  多少?

  十万!他怎么敢想?他说可以匀出一半直接卖给各家书铺,那些书铺外地都有分铺,分一分也不多了,剩下的文武百官肯定都是要各送几份的,还有各各地官府送几份,先让地方看一看这报纸长啥样,这么一算,十万份确实不多,可是这成本也不低啊,如果收不回本,朝廷要一直贴补,恐怕坚持不了几年就得结束了。

  秦掌院也很支持将报纸送到各地,尤其是乡下地方,最后一页的识字对百姓帮助太大了,如果一个五岁的孩童能从小开始听报纸,学汉字,那五年后他基本就能自己读懂一份报纸了。

  这是完全不需要成本的学习,只要是聪明人都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秦掌院想了想说:国子监那边也给送些去,让每个国子监监生都看一看,你不是说还要公开征稿吗?他们的才学应该可以贡献出一点东西来,而且还能得到稿费贴补家用,肯定有人愿意投稿的。

  你说的对,我就给京城附近的所有私塾学堂都送一些,都是育人子弟的地方,肯定会喜欢看报纸的。吴大人这么一想,赶紧让印刷厂加印了九千分,凑足了一万份,然后拿去到处分。

  沈嘉从他手里买了五百份,总共也才花了一贯钱,然后让大姐夫的商队带回蜀州,送给蜀州各个地方,美名其曰,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