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分卷(88)(1 / 2)





  还有,在每一期的报纸上面留个版面刊印与科举有关的内容,可以是往年的题目分析,也可以是名师指点,想必全天下的学子都会抢着买。

  再有商户肯定也会买的,毕竟不少政令都与他们息息相关,能早一步知道朝廷的动向,也能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官府还可以将报纸送到下属村镇,贴在告示栏上,派人每日宣读几遍,只要有心关心国家大事,自然就会去听的,一旦大家习惯了报纸的存在,这东西就会慢慢深入人心,毕竟底层百姓想要了解国家大事的渠道太少了,报纸对他们来说未必有用,但一定很新奇。

  赵璋摇头道:百姓们只管收成好不好,哪里会在乎国家大事呢?

  只要与自身利益有关,谁不在乎呢?哪天皇上要大赦天下,或是要减免税赋,不都与他们有关?再者,朝廷为百姓所做的功绩也要宣扬给百姓知道,如此一来,他们才知道朝廷对百姓的关怀,还是那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朝廷一旦开战,就要面向百姓征兵,要让百姓们有意识地参与,让他们知道,入伍参军是件光荣的事情,是保家卫国守护亲人,也要对那些为国牺牲的老百姓歌功颂德。

  例如,朝廷为死去的战士建功德碑,为伤残的士兵安家立户,这些朝廷都有在做,可是要让天下百姓知道,他们上战场的牺牲不是白白牺牲,也不是为权贵牺牲,他们的牺牲是伟大而有意义的。

  赵璋听了心潮澎湃,在屋里走来走去,大声赞了句:好!朕会让各地官府在当地建英雄冢,立功德碑,凡是为国牺牲的将士都可入公墓,享百姓香火,朕会让他们的名字流传下去!

  赵璋越想越激动,去拿了笔将圣旨起草好,写好后给沈嘉看,沈嘉觉得这件事毕竟是好事,也不反对,虽然他知道,地方官府未必都能将这件事执行下去。

  还有,你之前所说的让百姓监察官员该如何执行?

  沈嘉没想到他还记得这件事,讪讪地说:这个有点难办,毕竟民告官风险太大,还是先缓一缓吧。

  赵璋也不强求,他自然希望自己治下的官员个个清廉正直,但这是不可能的,让民告官听着是替他监督百官,但其实很难做好。

  皇上要办报纸,且一月刊印一次,具体的事宜交给了文渊阁大学士吴大人,吴大人一头雾水的,也不知道从何入手,还是好友提醒了他,让他找沈郎中问主意,毕竟第一个提出报纸的人是他。

  沈大人,你心中是如何想的,不妨仔细与老夫说说,这报纸听着就很惠民,老夫也希望能早日刊印出来。

  沈嘉便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每份报纸大概要几个版面,要什么内容,这些都是可以慢慢摸索改变的,而且他已经做好了一份模板,直接送给了吴大人,这东西简单明白,一看就明白。

  吴大人一拿上手,第一感觉是纸张过大,不易拿捏,第二感觉是字体太小,太难为他这样的老人家了,看着费劲,而且纸张上密密麻麻都是字,且都是印刷体,没有阅读的欲望。

  为何要如此设计?他心里不赞同,语气就有些生硬。

  沈嘉给他详细解释了每一个板块记录的内容,因为内容太多,篇幅有限,所以只能缩小字体,毕竟一个月只刊印一次,要成本低功效强,每一寸地方都不能浪费。

  可是这样真黑煳煳的一片,看着人眼晕,百姓中识字的本就不多,这么多字他们内心肯定更加排斥。

  沈嘉倒是忘了这一点,突然有了个想法,将最后一个版面的一个专栏删除了,换上了一个扫盲专栏,用来教百姓识字。

  在这里加一个版块,每一期教十个日常用字,让百姓们也能多认点字也好,至于其他版块,不识字的只能靠官府派人宣读了,如此一来,确实效果大打折扣。但沈嘉也没更好的办法,报纸的第一作用是至上往下地传递政令与知识,遍及度有多少就看百姓的求知欲了。

  而且这东西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普及到位的,得长年累月办下去。

  百姓们能学到文字与知识的地方十分有限,书籍昂贵,普通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接触,但报纸便宜,就算一个村发一份,贴在村子的告示栏上,久而久之,有心人总能学到点东西的。

  吴大人听明白他的意思了,沈嘉这报纸就是给老百姓创办的,当然得用最大张的纸记录最多的内容,他感慨道:沈大人的仁心老夫感受到了,难怪沈大人总能想出一些惠民之策,有如此善心,真是百姓之福啊。

  不敢当,真正做事的人是吴大人才是,下官只是提出建议,而且具体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要吴大人去尝试去改变,这些都是下官顾及不到的。

  吴大人拍拍他的肩膀,宽慰道:你放心,老夫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这《百姓月报》送入家家户户手中!

  第九十四章 温泉庄子

  冯丘贵提出的商税改革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于报纸的事情大家早就忘了,比起几张纸,当然是税收更重要。

  为何要改?户部近来频繁要改先例,可是对先祖不满?还是说,你们以为这朝廷律例是你们想改就改的?徐首辅生气极了,一个沈嘉也就算了,毕竟年轻人刚入仕总有远大的抱负又有皇上撑腰,但这姓冯的又是哪一号人物?

  冯丘贵被当朝首辅质问,冷汗顿时冒出来了,快步走上前,跪着说:启禀皇上,这是微臣调研多年,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并非有意破坏先例,而是为了大晋朝的富足着想。

  之前内阁拟订的商改只是改动了细微的地方,起不到太大作用,臣日思夜想,仔细盘算,最终才得出这样一份商税,如按此法,不出几面,商税必然翻倍增加。

  众人一听到说税收会翻倍,之前的抵触心里就少了些,毕竟国库收入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谁都希望能征收到更多的税赋。

  冯大人是吧?起身详细说说这份奏折上的内容,表格朕看明白了,你写的朕也明白,但还是给各位大人上一课,让众爱卿都晓得你的思路。

  冯丘贵激动地站起身,低头应诺,没发现上方赵璋看他的眼神冷如冰刀,那是他生气的模样。

  他早知道沈嘉要把这份方案让给别人呈上来,他调到户部后风头太过,如果再碰税收这一块,恐怕周擎都不会容得下他,只是没想到,今日这份奏折会由冯丘贵提出来,并且口口声声说是他写出来的东西。

  冯丘贵早就打好了腹稿,这是他第一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发挥,虽然紧张。但还是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

  懂的人一听就明白,不懂的人只觉得在听天书。

  中途不少官员提出疑问,冯丘贵机灵,能回答的都好好回答了,回答不了的只说还在参详中,毕竟这份奏折只是提议,能否通过还要皇上和内阁说了算。

  能在大殿上侃侃而谈的人都是光芒万丈的,此刻不是低品级的官员都敬佩的看着冯郎中,这次过后,冯郎中恐怕是要升官了。

  依你之见,这商税要按获利所得抽成,那岂不是还得核查每家商户的获利?

  正是如此,这也是我户部沈郎中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沈郎中给了微臣启发,他将全国的账册记录方式统一下来了,也将账表一一对应,如此一来,要核实商户的盈利就容易多了。

  商户贩售货物,或是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扣除他们支出的费用,盈利的部分取三成入国库,除此一来,之前的诸多种税目都可以取消了。

  冯丘贵说到这还朝沈嘉鞠了个躬,他见沈嘉表情怔愣,朝他使了个眼色,深怕他不管不顾冲出来说这方案是他写的。

  可是他没证据了,冯丘贵舒心地想:真是天助我也,沈嘉手里的那份底稿居然被家中小辈撕碎了丢进荷花池里喂鱼,否则他还不敢这么快拿出来。

  他觉得自己这份方案并不是属于沈嘉的,只是借鉴了他的思路,就算沈嘉站出来,他也不怕对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