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一十四章鄗代之战开始





  这一次赵学让廉颇带去的军队一共是二十五万,其中乐乘带走了五万人守城,主要是因为守城战里面,兵力少点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毕竟乐乘的作用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拖延时间,因此他们不会出城出击,不出击的话,代邑里面的五万兵马就足够卿秦他们包围上一个月了。相反的廉颇带走了比较多的一部分军队,这是因为廉颇打算主动进行迎击,廉颇放弃了守城的优势,希望通过士气高昂的赵军来一次决斗,主要是如果廉颇也采取守城的方式的话,这样就给了燕国军队一个休息的时间,他们长途跋涉过来,体力不足,精神疲惫,这是一个十分差的状况,如果不把握好这个状况,让他们成功恢复过来的话,那么就会变成了兵力上的抗衡,燕国一共带来了六十万的部队,这个数量单单是围城,就能够将廉颇他们饿死在城里,因此这一次的战役里面守城反而不能有更大的优势,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

  何况现在的赵国的军队在经历了一场场的战斗之后,对于外敌可以说十分的怨恨,赵国内部的生活水平十分差,因此他们把这些仇恨都转移到了外来的敌侵上面去了。

  这大概也是有赖于赵学的矛盾转移,赵学很清楚一个国家里面是十分需要上下一心的,而现在赵学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面对外敌的侵略上,大家都变得十分的积极,他们都很清楚,现在的赵国君王赵学,曾经的时候就是一个募集乡军解救邯郸包围的那一个英雄。

  燕国的军队现在攻过来,显然是一个错误的时间。

  在历史上面,栗腹还会作为使者出使前赵王的生辰,然后趁机打探情报,历史已经被赵学改写了,现在他们省下了刺探的那个步骤,直接攻了过来。

  这就是燕国大意的地方了,如果他们在赵国内乱不久攻过来的话,其实机会会大很多。现在赵国其实已经大大地恢复了国力,可以说要比内乱之前都要好得多了,燕国现在攻过来,就是显示出一种情报的不足。无知,是肯定要付出代价来教学费的。

  栗腹已经快要到达鄗邑附近了,长途跋涉,他自己也有点累了,只不过是他这一次战斗的领军,他肯定是要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个人。擒贼先擒王,其实说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士气问题。栗腹是一个相,其实他的统帅水平不是特别的高明,反倒是有一些小计谋。

  只是这一次的攻打显然他打算直接强攻,六十万的兵力,任谁听到了都会害怕,何况是刚刚结束战争的赵国呢?这就是栗腹自己的想法。因此,他让卿秦派出了抽走了二十万的兵马去进攻代邑,而自己率领主力进攻鄗邑。

  鄗邑代邑,这两个城的规模当然是不能和邯郸比的了,尤其是代邑,因此栗腹的做法还是有他的道理的,代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城市,而且他让卿秦过去进攻,只是为了消磨住代邑的实力,让别人不能进城救援,控制住那里的道路,等到他占领了鄗邑之后,再联军进攻代邑。这就是栗腹的目的了,四十万的军队,其实按常理来说,进攻鄗邑是绰绰有余了。

  当然,这是常理的说法。

  栗腹可没有想过廉颇是一个老将了,他的计谋当然远远在栗腹之上了,如果单单可以以兵力就取胜的话,那么什么兵法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战争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拼数值的游戏,廉颇深知这一点,即便只有对方一半的兵力,但他没有觉得自己会输。

  反而,不懂得战争规律的栗腹,才会输。

  鄗邑,就是现在河南的高邑附近,其实这里也是赵国比较重要的一个交通要道,栗腹选择攻占这里,并不是没有目光的,毕竟他还是晓得这里的经济水平的,虽然栗腹的军事技能一般,但是内政水平确实还行,不然也不可能成为燕国的丞相了。

  鄗邑位于太行山的位置,太行山的山势其实是比较惊险的,在这里发生过很多的战争,可以说是兵家相争的要地,廉颇选择在这里进行迎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里可以利用地势进行进攻,山的地方,只要编排得巧妙,肯定能够产生奇效。太行山也适合进行游击,其实攻击像栗腹这样的疲惫的军队,这里的位置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一到了鄗邑十里外的一个地方,这里其实也还是在太行山的山脉附近,背山立营,其实是十分正确的做法,尤其是背对着陡峭的山脉,栗腹还是懂得这样的道理,虽然有六十万的大军,但是他在立营地方的做法还是十分的保守的。

  燕国的军队采取了高速行军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增加了他们的日程,但是却大大地消耗了他们的体力,现在这些燕国的士兵一天休息的时间还不到四个时辰,因此他们已经十分疲惫了,现在能够到达这样的一个好地方,很多的士兵都要抓紧时间进行休息了。

  而廉颇的军队就立在了鄗邑里面,当然,他也派出了很多的情报员进行勘察,栗腹他一开始只想到全速进军,快速拿下鄗邑,他小看了赵国情报员的实力。自从鲸蒲的加入之后,赵学就将情报队伍交给了他管理,鲸蒲也不负所托,自从他领导了这个情报队伍之后,军情的了解都十分的迅速。

  这一次燕国的军队只是准备行军,出发不久,鲸蒲已经得到了十分详细的情报了,无论是领军人物,还是兵马,甚至连燕国君王对这一次行军的态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鲸蒲的情报很大程度的帮助了廉颇对这一次战术的设定,其实,在燕王准备进攻的时候,还是有人反对的,那人还是和乐乘有点关系,是乐毅的另外一个儿子,乐间。

  事实上,乐间对于赵国的把握是比较到位的,他认为赵国在多年的战争里面,已经养成了国民都擅长抗战,因此现在对赵国出兵是十分不利的。

  赵国现在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因为连年的战争,其实赵国的战斗力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兵力来衡量了,甚至他们的国民,都是有一种骨子里头对外敌的排斥感,所以就算是燕国军队成功地攻占进去了,也永远不得民心,甚至还会经常遇到一些麻烦的反扑。

  尤其是最近鲁方的技术在赵国境内的一种普及,导致了赵国国民对于现在的君王的一种信任,精神崇拜也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赵国的战斗力可以说是一个潜力数值,单单用兵力来衡量本来就是一种错误。

  近现代有一场中越战争,其实当时的越南就采取了全民抗战的方式,老弱妇孺全部都共同加入到战争里面,例如常有的做法就是解放军叔叔看到一个妇女很辛苦的背着小孩提着东西,然后他就上去帮忙,结果小孩就会趁着这个机会,和那个妇女什么的,拿起刀拼命地往着解放军叔叔一直捅,在当时的解放军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死于这样的袭击里面。这就是一种全民抗战的问题,当然,后面的解决方式我们都知道了,解放军生气了,一直打到了人家的首都,确实是一种很解气的方式,只不过这些领土又被作为好人无条件的奉还了。

  这种就是全民抗战的方式,赵国现在对于外敌也是有类似痛恨的情感,因为就是外敌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的艰难,偶尔会在一些帖子里面看到,打美国,我捐一年工资,打日本,我捐一条命之类的话,其实就是一种对外敌的仇视情感。当然,赵国不可能出现说小孩子也拿刀捅人的情感,这毕竟只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但是,像是军队在城里的生活会受到排斥,或者引路人像王二小那样带着他们进入埋伏的地段,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可能出现的。

  因此,燕国的军队来到了这里,除非他们采取强权形式的统治,否则就稳不住这里,但是如果采取强权的方式,只不过是让反扑押后了而已,总有一天很多人还是会奋发起来。

  当然,燕王是完全没有想到这些的,他并不是一个没有计谋的人,但是他错在于,他的野心太大了,他一直想要逐鹿中原,着急的心态本来就不可能带来什么好处,尤其是现在的燕国和边关的几个少数民族的军队还打得热乎,燕王的着急只会加快地暴露出了他们的弱点。

  廉颇在这里选择了迎击的方式,就是很相信他手下的这些士兵在士气和精力上都可以达到以一敌n的一个水平。双方的战斗,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即将开始。

  当然,不平等的天平是倾向于哪一方的,双方都有不同的见解,虽然赵国的战斗力很强,但是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兵力才是一切,其实栗腹胜算在其他人看来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