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分卷(98)(1 / 2)





  杨森听到这里热血已经冷却下来了,抓了抓头发说:这么一说难度也不小,如果做的量少,成本价降不下来,如果做的量多,万一卖不出去就积压下来了,哎。

  沈嘉见他有些失落,小声说:姐夫如果真有这份心,试试也无妨,至少我能保证,明年你的货如果销不出去,我会替朝廷买下来,只不过价格恐怕得压一压,至于再以后,你就得自己想办法了。总不能一直靠他的关系帮他卖货,那就不叫做生意了。

  杨森咬咬牙,说:好,我回去仔细算算,再与你姐姐商量商量,如果做就得好好做,肯定不能给你添麻烦。

  沈嘉送他出门,回房后看到赵璋已经梳洗完躺在床上了,手里拿的新鲜出炉的报纸金装版。

  这金装版是卖给富人的,用的纸都是最上等的,书皮还是硬质的,用金线勾出祥云,吴大人亲笔写了报纸金装版五个大字,里头第一页还有他的个人签名,光是这个就值不少钱。

  每一页的内容也不再密密麻麻的,而是排列有序,中间还有插画,无一不是名家之作,不管内容如何,光是看样式就已经超出时下的书籍好几条街了,冲着这份不同也会有人买的。

  赵璋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了这本书的编辑人员以及印刷厂的名字,合上后对沈嘉说:朕要一百本这个,钱从私库出,你替朕留着。

  你要这么多做什么?

  赵璋拍着书本说:我泱泱大国的风采自然不能独自欣赏,朕得送给友邦们共同欣赏,共同进步,也让他们多朝我大晋学习学习,免得总喜欢茹毛饮血、舞刀弄枪,如野人一般。

  沈嘉笑了,说白了这就是送出去炫耀用的东西,不过也确实值得,文化上的优势就是大晋最大的优势,光靠文化就能让邻国俯首称臣!

  此法甚好!那我得让印刷厂重新定制一批,得弄的更富贵一些,更符合他们的审美才好。

  第一百零二章 她以为自己还是后宫之主吗?

  金装版的报纸看着就是一本书了,已经算不得报纸,刚上市就被抢售一空,价钱虽然定得很高,可是能买得起书的本来就不是穷人,何况这本书里还有那么多出名的大家留下了笔墨,平时可是求都求不来的。

  哇,快看,最后一页竟然是一副大晋舆图,天啊,这种东西竟然也能出现在大众面前,朝廷是怎么想的?舆图这种东西基本上都用于军事上,因此私密性极高,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将舆图也印上去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咱们大晋的辽阔疆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原来是这副模样,难怪说天南地北,这距离何止万里?

  西北方向的这个位置,是否就是大军正在开战的地方?有人指着西北边境的嘉定关问。

  应该就是这里了,瓦刺在这儿鞑靼在这儿听我行商的族叔说,他们那边是广阔无际的大草原,牛羊成群,他们不住宅子,而是住在毡子里,每个人天生就擅长骑射,力大无穷,所以咱们虽然兵力比他们多了一倍,却很难将他们打跑。

  虽然他们有身体上的优势,但论兵法谋略,论武器装备,可远远不如我们,这一仗我们大晋必胜!

  快看,这里是我的家乡湖州啊,它竟然离大海这么近,我从小到大也不曾见过大海啊。一名湖州学子激动地叫起来。

  大家开始寻找自己的家乡,这舆图将县级以上的地方都标注出来了,每个人都能在那小小的书页上寻找到自己的根,顿时催起了众人的思乡之情。

  光是这副舆图,就足够学子们讨论好几天了,甚至还有人根据这副图想出了几种能制敌的方法,偷偷写了信塞进了大学士府的信箱中。

  吴大学士看到后第一时间将东西送往兵部,能否采用当然得专业人士说了算。

  赵璋得知这个消息后,让兵部尚书将那几个出主意的人找出来面谈,其中一个曾经在边境生活了二十年,对那一带每一寸土地都非常熟悉,因此想出了一招利用地形设伏的法子。

  赵璋当即决定:朕封你为军师,即刻启程前往西北,到大军中将此法告诉镇远侯,你可愿意?

  那人原本只是个干苦力的,认识的字还是从报纸上学来的,如今皇上竟然让他给大军当军师,这他何德何能?

  皇上,草民草民目不识丁,不敢担此大任。

  这法子如果有用,你就当得起,等到了军中,你就给大军做个向导,并非要满腹才学的人才能做军师,朕相信你,你可愿意?

  男人激动的无语伦次,草民愿意,草民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原本准备在朝会上弹劾吴海清与沈嘉的人,突然都不敢说话了,他们还在为报纸上刊登了舆图的事情而生气,没想到就有人因为此图做出了贡献,那他们再反对就没意义了。

  得知有人因为献计而当了官,越来越多的人绞尽脑汁献上计策,这些人的想法天马行空,并不是所有计策都实用,而受到大量稿子的吴大学士苦不堪言,他要的不是这些东西啊。

  后来沈嘉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兵部衙门外订个箱子,让想献计的人将书信直接寄到兵部去,省去了中间人。

  这一回,连普通百姓都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从未想过还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改变身份,于是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有条件的花点钱请个秀才来教他们认字,没条件的就把每一期的报纸收集起来认上面的字。

  趁着这股风气,曹瑞文在长安城内建了五所学堂,专门收五到十岁的孩童,可免费入学,自带伙食,每日上四节课,一节识字,一节习武,一节算数,一节背诵四书五经。

  一开始家长们是犹豫的,家里的孩子虽小,但也能充当半个劳动力,做做家务,照顾弟妹,可免费上学的机会如此难得,不送孩子去也太对不起朝廷的恩泽了。

  孩子他爹,咱家虎子刚好满五岁,他这么聪明,光是看别人的报纸就学了几十个字了,隔壁家的大牛二牛还花大钱去上私塾呢,如今有不用钱的学堂,咱们肯定得让他去上啊。

  可他去上学了狗子就没人带了。

  不怕,以后我去哪背着他去,不会耽误干活的。

  那就去吧,我得去问问这入学得准备些什么,总觉得朝廷没这么好心,说不定只是不收束脩,改成其他明目收费呢。

  那你赶紧去问问,街头的安秀才懂得多,问他肯定知道。

  孩子他爹背着手走出门,然后发现街上都是出门打探消息的邻居,谁家都心动,可谁都不敢轻易去填那个报名表,就怕里头有陷阱。

  哐哐哐一阵急促的敲锣声传来,大家驻足,见到两名顺天府衙役沿街走来,高声唱喏:想送娃子上学堂的就快去报名,这条街隶属第四学堂,今年只招收一百个名额,名额满了就不收了,先到先得

  众人互相对望,然后有人高声问道:大人,真的不用交束脩费?

  是啊,夫子的束脩朝廷会发,不用咱们出,不过买课本的钱得自己出,我家老爷说了,也可以自己去书铺抄课本,只需要出纸张的钱就行。